close

 關於一個人的知識成就,通常會針對智力、創造力和智慧三方面來做分析,以下將先分別簡單介紹三者,再進行比較。

 

一、智力

    智力可能是三者中研究資料最多的一個,市面上有許許多多的智力測驗,在求學生涯中,我們也有許多機會進行智力的評量,但影響智力的要素卻眾說紛紜,並未找出核心要素。

    主要心智能力論(thurstone,1938)多元智能理論(Gardner,1983,1993,1999)同樣將智力分類,認為智力並非單一因素組成,而是一組相互獨立的結構。如下表所示:

主要心智能力論

七大類

語文理解、語言表達、歸納能力、空間思考、數理能力、記憶能力、感知速度

多元智能理論

八大類

語文、數學邏輯、空間、音樂、肢體動覺、人際、內省、自然觀察

 

    不同於上述兩個理論,人類智力三元論強調一組相互依賴的過程,包含:

後設成分

計畫要做甚麼;監控、評估自己的作為。

執行成分

為完成後設成分的指令所進行的過程。

知識獲得成分

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。

 

在這三種成分的作用下,形成三種能力,分別為:

分析能力

分析、評估、判斷

創造能力

創造、發明、想像

實踐能力

適應、塑造、選擇生存環境

 

 

二、創造力

    關於創造力的研究觀點主要有二,一個從心理計量學角度出發,另一個則是社會心理學觀點。

    心理計量學觀點強調創造力與其他能力一樣是可以被測量的。J. P. Guilford強調擴散思考對創造力的重要性。所謂擴散思考,就是能對同一問題產生不同的看法;相對的則圍聚斂思考,即尋找單一正確答案。

    社會心理學觀點強調環境是影響創造性思考的重要因素。Teresa Amabile強調創造性思考和內在動機的關聯,是出於一個人真正的慾望進行創造力的思考;反之則為出於外界誘因而行動的外在動機。

    有學者認為創造力是可以投資的,可以透過訓練、培養而有所進步。

 

三、智慧

    Sternberg認為智慧是智力、創造力和知識的應用,並在自我、人際、大我三者間達成利益平衡的產物。

    Baltes則認為智慧有五種成分,分別為:豐富的事實知識、豐富的程序性知識、一生的情境主義、相對主義、不確定性。

 

    我認為在現今社會的大環境下,創造力是三者中最重要的。有些人認為智力是決定一個人成就的最大因素,並且有很大份取決於先天基因遺傳,因此才有天才跟低常的差別存在。我不完全否定智力對一個人的智慧、智能發展有一定的關聯,但在現代資訊又唾手可得的環境下,智力對我來說不如從前那般重要,反而一個人將所聞所見獲得的資訊內化,並且用新的角度提出獨特的見解才是最難能可貴的。

    同樣的,我也不否認智慧的重要性,畢竟智慧是一個透過長期累積的成果,所以才有所謂長者的智慧。但是,從某個角度而言,智慧是死的,畢竟在瞬息萬變的大環境底下,若不懂得讓智慧與時俱進、汰舊換新,跳脫既定的框架去思考,那些過往的智慧將永遠只是死板板的文字。

    因此,我認為創造力才是現代人最需具備的能力,無論有多高於常人的智力、多廣於常人的智慧,都要與創造力相互運作,產生出個人的見地,如此一來,吸收的資訊才會是自己的。

 

 

文章資料來源:教育心理學---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,Robert J. Sternberg, Wendy M. Williams,華騰文化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DU psychologist 的頭像
    EDU psychologist

    教育心理學小天地

    EDU psychologi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